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年教育 >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体系中培育与践行 戴锡南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02-26

  宜兴市老干部大学于2014年被省老年大学协会授予“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称号,成为首批获得该荣誉的56所老年大学之一。这既是对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肯定,更是对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这一重要软实力的肯定。办学四年多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员头脑”,关键在于“进课堂”的实际效果,在于构建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位一体的课堂体系,在于教师、学员、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内化培育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行为准则,是老干部大学思想教育的重要指南。而作为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又是核心价值观在“第一课堂”培育的关键。几年来,学校采取召开教师会议、随堂听课、查阅备课教案、不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外出考察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开展“名教师”、“教学能手”评比等方法手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和教育教学效果。要求教师率先学习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好认知关,率先进入头脑做到真学真懂真信过好认可关,率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过好内化关,并外化为自觉行动,用智慧点燃智慧,用人格引领人格,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学员带动学员。电脑系还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从中摘编成《名言名句名段》(分上、中、下)三篇共200多个词条,提供给任课老师、班长和qq群学友们在课内课外、上网交流时,学习弘扬、对照践行,使师生们随时随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在浓郁的培育氛围中“不用扬鞭自奋蹄”。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外化践行功能。与“第一课堂”培育价值观为主不同,“第二课堂”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尊重学员主体地位,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特征,在实践中将价值观外化为学员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走进“第二课堂”,关键在学校。例如,办学四年多来,每年举办一次由学员自我设计、自我策划、自我主持,并以“我的大学我的梦”、“我的节日我出彩”等命名的“阳羡枫”校园文化艺术节,做到动静态、校内外结合,多领域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展示学员的学习成果、精神风貌、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专题讲座”、“微讲堂”,由校方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教授来校,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时事政策、养生保健、生活艺术等内容的辅导学习讲座,这对延伸与拓展课堂教学和搭建特殊课程教育教学平台很有好处。经常开展“大道理”、“大主题”与“小活动”、“小专题”相结合,由学员用“家常话”讲大道理的“学员讲坛”、“课前5分钟”活动,把学习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理论创新成果融入到简短的形势政策解读、时政要闻点评、文明礼仪学习、人生实践经验体会、好人好事宣传、革命歌曲演唱之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成立“阳羡枫”学校文化艺术团,经常编演文艺节目,围绕重大节日走向社会、走进驻宜部队和乡村社区慰问演出。在南北教学楼楼道走廊,布置由文史书画系学员征集、书写,反映宜兴秀美风光和陶都特色的格言警句、书画、摄影作品,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品位的文化走廊。2014年秋季学期,由师生共同撰写并体现“遵守规矩”、“宽严相济”原则的学员守则、班长职责、教师职责三个规章制度性文件,在酝酿讨论中明辨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规范教学教育管理中来。以上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学校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为“第二课堂”搭建平台、制定措施、拓展载体、营造环境,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

  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强化引领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关键在社会。作为“第三课堂”,一方面,通过成立义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者活动。例如,志愿者们经常在校园各个角落维护校园秩序;为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类义务服务;与市博爱家园结对,定期为残疾人士、自闭症儿童等提供无偿服务等。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德育教育宣讲团和创建乒乓、音舞、戏曲、法律工作者等协会,加强和社区、相关单位的联系,到基层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并从中探讨、交流、参与相关义务服务,例如,德育教育宣讲团成员到各中小学作德育教育讲座;健身系、舞蹈系的学员把学到的拳、操、舞和声乐系、器乐系学员把学到的歌声、乐声等带进所在社区;文史书画系学员还开展“红枫迎新”写、送春(楹)联活动;电脑系学员还为患病学员献出爱心捐善款(21765元)活动;学校还将第四届艺术节期间义买义卖获得的款项(26380元),捐赠给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等。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基础,校园文化是支撑,社会实践是拓展,这三位一体一个都不能少。在发挥“内化培育”与“外化践行”两个功能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是“强化引领功能”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完善志愿者公益服务体系、深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员在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既做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接受者和追求者,又做示范者、传播者和引领者。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自觉的行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进家庭”、“进社会”,使它真正在学校内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者系宜兴市老干部大学顾问)

上一篇:宜兴“草根书法家”送“福”到社区
下一篇:市老干部大学新春欢喜迎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