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办好家庭辅导站
2004年11月,我在烟林中学退休,后留校代课两年。2007年,在徐舍镇教育关工委召开的退休教师座谈会上,我曾承诺:“发挥余热,为关心下一代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2007年至2009年,我会同堰头小学退休教师吴正良和无锡师范学生沈红霞,借助村老年活动室办起暑期校外辅导站,当时有3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开设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辅导课,深得村领导、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2010年,我和妻子吴夕妹(堰头小学退休老师)一起开办了家庭辅导站。按照家长和学生自愿的原则,我们尽可能动员单亲家庭和外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甚至问题学生来辅导站学习,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开始时有10多名中小学生,近年来农村生源减少,只有5人左右。我重点负责中学生,妻子负责小学生,我们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后来妻子患了骨癌,她在病中还坚持辅导学生。在病重住院期间,一位曾得到她辅导的学生及家长还带着一碗红烧肉、一碗鸡汤到医院看望她。2018年妻子去世后,家中还有90多岁的老父母需要我照料。但家长的期盼、学生的渴望,激励着我一直坚守家庭辅导站这块校外教育园地。回顾十多年的办站经历,我感受颇多。
家庭辅导站有助于弥补农村校外辅导的短板。现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辅导班、培训班,而农村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老教师在农村办的家庭辅导站尽管没有像城市校外培训机构那样名目繁多的办学形式和规模,但毕竟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校外学习、交流的平台,这也不失为弥补农村学生校外辅导短板的好形式。因为老教师家庭辅导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小型多样,各具特色,更能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加上老教师都是义务辅导,无私奉献,所以深得家长的欢迎、学校的支持和社会的好评。
家庭辅导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了办好家庭辅导站,我舍得投入,每年出资3000元左右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购买配套的学习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字典等工具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由于现在的教材难度加深,而且经常变动,智力开发型题目较多,而我离开教学岗位多年,知识老化,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便到学校向任课老师取教学参考书和复习资料,每次辅导都先备好课,尽可能解答学生在学习上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还邀请假期回乡的大学生帮忙辅导。家中的教学资源有限,我就把学生带到村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请村里的校外辅导员或大学生村官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我不仅帮学,还注重帮困。单亲家庭学生吴某某平时衣衫褴褛,我就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套衣服送给他。平时经常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有时逢节假日,还请学生到我家作客。每年对思想觉悟和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学生发奖金或奖品进行鼓励。经我辅导的学生,大多进步很快。学生小冯原来成绩一般,后来录取了张渚高中重点班;单亲家庭学生小何考取了进修学校的幼师班,家长高兴地拿着两斤乌米和十几个咸鸭蛋来答谢我;一位贵州的学生要随家长转学了,临行前来向我道别,含着眼泪毕恭毕敬地给我行了一个少先队礼,此情此景我至今难忘。看到学生学业有成,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家庭辅导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辅导站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的同时,老教师们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办一些琴棋书画等兴趣班。我在辅导中不仅仅停留在学业辅导和学习方法指导的层面,还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农村的孩子,特别是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环境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平时将学业辅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吕某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较差,一度丧失学习信心,想辍学。我就用古人刻苦学习的典故对他进行励志教育,在学习上耐心细致地关心帮助他,最后他录取了中专学校。我把“四帮一”结对帮扶的学生有意安排在家庭辅导站,有的放矢地做好帮教工作,经常与学校任课老师和家长联系、沟通,教育引导孩子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小盛、小黄两位学生在我的跟踪帮教下有了明显转变,都录取了张渚职高。黄某某后来还参军,现在镇消防救援队工作。每年暑期,我都按照上级关工委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主题宣讲教育和法治教育,还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及村里的民营企业、养殖种植场,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有进步都十分感激我,经常帮我干农活,有的还和参加工作的孩子一起来看望我。
我深感,办好家庭辅导站,需要有爱心、恒心、信心,再苦也是乐。我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现在老而图为,只是为了践行退休时的承诺,履行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余热再生辉,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再作新贡献。(何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