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张国璋:耄耋心不移 关工情未了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2-08-15

张国璋,出生于1932年,1991年在新庄小学教师岗位退休后古道热肠,师心不改,仍然像一支燃烧的蜡烛,将光亮洒向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把余热奉献给关心下一代事业。30年来,他心系青少年,尽心尽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得到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曾多次被市教育局关工委、市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优秀人物”,2020年荣获“陶都好人”称号。

痴心办站,无私奉献。1993年,本应退休在家享受天颐之乐的张国璋,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家中办起了家庭辅导站,义务为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并利用家庭辅导站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干就是近30年,累计教育辅导学生近200人次。面对社会上众多的培训、托管机构和有偿家教,他不为所动,对来他辅导站学习的学生从来不收分文,一如既往地坚守着义务办站的底线。在张老师的感召下,他的家庭辅导站里聚集着一个由5位老教师组成的义务教学团队,他们在教学和辅导中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有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数学解题的技巧,思索计算的简便;有的老师常给学生讲述名人写作的故事,领学生游公园,看景色,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老师常组织学生赏花、种花,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张老师的家庭辅导站常年为学生免费提供茶水、点心、体育用品和阅读图书,每学期为学生准备笔、练习簿等学习用品,还自己掏钱租车带着学生游览家乡美景。对特困家庭的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还给孩子送上新书包、新衣服、新运动鞋,逢中秋节、春节还邀请特困生来家作客,共享欢乐。从张老师家庭辅导站里走出的一批又一批学生,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都体会到收获和成功,都分享着美好的记忆和怀念。因此,张老师办的家庭辅导站多次被评为宜兴市优秀老教师家庭辅导站。

近年来,张老师身患严重腰间盘突出症,下身疼痛不堪,行动困难。6年前在上海做了白内障手术,前年又因白内障复发去南京做了眼激光治疗,矫正视力仅0.4。尽管这样,他仍坚持为办好家庭辅导站而孜孜以求、无私奉献。

忠诚关爱,倾心育人。“家庭辅导站是一所老教师创办的新型学校,是学校就要忠诚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张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注重理论灌输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抓住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等契机,围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等重点,每年回学校为学生作主题教育宣讲报告,并组织家庭辅导站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升华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张老师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他经常组织学生投入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寻访老战士、老干部,听“五老”讲革命故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新时代合格接班人;带领学生参与“小手拉大手,创建洁净文明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和“共建美好文明家园”的意识;组织学生走进交通指挥岗,让学生看交通、学交警,做一次小小交通指挥员,由此来教育学生学好法、懂规则、走好路,共同维护交通安全秩序;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请老民农讲稻谷的种植、管理、收获过程,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增强“爱粮节粮”意识;和学生一起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上门到孤寡老人家打扫卫生、表演小节目、送上小礼品,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美德;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请抗疫一线志愿者给学生讲抗疫故事,介绍抗疫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弘扬抗疫精神,立志成才报国……张老师就是这样用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竭诚帮扶,呵护成长。张老师19岁读完师范就参加教育工作,从教4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退休后,他也一直乐此不疲,他最牵挂的就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他常常乐呵呵地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教书育人,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位学生爱祖国,爱学习,有担当。”2003年起,张老师参加市教育局关工委组织开展的“四帮一”教育活动,先后帮扶特困家庭学生20多人,累计为帮困助学捐资3万多元。他不仅乐于接受学校关工委分配的帮教工作任务,还经常自寻“麻烦”,招来“额外”的关爱任务。2017年,张老师在与邻居闲聊中得知,一名从青海西宁来宜兴读初一年级的学生胡嘉韦,因家庭生活困难和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已有 2个多月辍学在家。张老师为此十分着急,毅然着手对嘉韦的关爱帮教工作。他与嘉韦就读的学校领导、老师及其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其具体情况,和老师及家长共同商讨帮教计划;陪同嘉韦参观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周培源故居,教育引导孩子缅怀爱国先贤,传承红色基因,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掌握真才实学;和嘉韦一起学习《手机游戏消逝了青春的时光》一文,并联系嘉韦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与其进行促膝谈心,苦口婆心地帮助其转变思想认识。在张老师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耐心教育下,嘉韦渐渐明白了学习成才的道理,向张老师表示要回校好好学习,并很快回归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为了巩固嘉韦的思想转化成果,张老师主动与他结为爷孙关系,建立老少亲情,经常上门家访,还常把孩子带到家中吃晚饭,饭后下下棋、散散步,顺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鼓励。2019年临近初中毕业考试时,嘉韦突发高烧,因患重感冒而引起急性肺炎,无法上学,张老师立即护送他住院治疗一星期。期间孩子念念不忘复习迎考,张老师亲情般的安慰、护理、送餐,使孩子倍感温暖。嘉韦病愈出院时,张老师又塞给孩子妈妈3000元钱付清了医药费,母子俩十分感激。张老师知道嘉韦家庭特殊,妈妈忙于上班,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便在逢年过节邀请嘉韦到家里作客。这年中考前的端午节,张老师又为嘉韦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张老师全家都把嘉韦当亲人,让嘉韦很感动,这浓浓的爱意犹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孩子的心田,激励着嘉韦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国。初中毕业后,嘉韦被江苏省陶都中专录取为紫砂工艺制作专业的学生,思想品德和专业成绩不断进步,加入了共青团,决心在三年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深造。看到嘉韦的进步,家人及亲友们在无比欣慰的同时,更流露出对张国璋老师心系下一代,尽心尽力关爱帮扶特困生的无比感激之情。

张老师家中那一张张获奖证书和一面面锦旗,展现了他为关心下一代事业耄耋心不移、无私作奉献的博大情怀。他在用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关爱着青少年健康成长,诠释着新时代的“五老”精神。(鲁志玉)

上一篇:谈云亚:春山已尽斜阳暖 云鹤依依桃李开
下一篇:蒋雪妹:一位“临时家长”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