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昌:一个老党员的关工情怀
今年82岁的老教师张锡昌,虽头发全白,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做起事来热情不减当年。退休20多年来,他一直心系社会,尽心竭力为关心下一代发挥余热,得到领导与社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陶都好人”、“无锡好人”、宜兴市“百姓学习之星”。
潘汉年故居 义务解说
位于新街街道陆平村的潘汉年故居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张老师凭着自家与潘汉年故居仅相距百米的有利条件,凭着对革命家潘汉年的崇敬之情,退休以来一直担任着故居的义务解说员。他认真翻阅潘汉年资料,了解潘汉年在各个革命时期的生动故事,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请人打印成文稿带在身上。针对前来参观的不同群体,他有时脱稿宣讲,有时照本宣读。
平时,他只要有空,便会到故居走走看看,协助村委搞好管理工作。20多年来,他先后接待了香港、北京、上海、无锡等地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和青少年学生数千人次。一次,浙江邮电学院80余名学生前来参观时,张老师考虑自己的普通话夹带浓重的乡音,影响讲解效果,便请村党支部领导邀请宜兴电视台有关人员来做“翻译”,给参观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去年6月30日上午,一直下着倾盆大雨。因潘汉年实验小学预先约定要组织学生在8点参观故居后即返校参加休业式。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活动安排,张老师7点多就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和厚厚的外衣,早早在故居等候。这位穿着雨靴的银发解说员,让师生们深受感动。
关爱困难家庭学生 奉献爱心
张老师退休20多年来,一直没有忘记关爱贫困学生,尽力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生李某在读初一时,张老师就与其结对帮扶。在初三学期中途,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情绪低落,成绩下滑。班主任、任课老师找其谈话,他沉默寡言。张老师知道后,立即与另一位退休教师赶到学校找其谈心,鼓励他勇敢面对家庭困难,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张老师与另一位退休教师当场拿出100元资助他,以解燃眉之急。李某同学深为感动,立即向老师表态,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最终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来,张老师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600多元。
参与村志编纂 一丝不苟
去年下半年,张锡昌应邀参加《陆平村志》编纂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陆平人,他对陆平的村情民意了如指掌。他认真查阅《宜兴县志》《宜兴市志》《宜兴教育志》《祝陵村志》等多部地方志书,从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自己的回忆与走访本村有关人员,编写出8000多字的陆平村在各个时期的《大事记》。在编写《教育》这一章时,张老师颇费心思和精力,他把域内在历史上曾经办过的五所学校,小至初小复式,大至农中、高中,各学校什么时候创办,什么时候关闭,历任校长、老师,都一一摸底排查,尽力做到全面记录,真实反映。他还亲自到夏姜村走访老人,了解明末清初建造的夏姜石拱桥、钟张运河夏姜段中的鸭步墩等,把这些已被人们遗忘了的遗址遗迹整理成文。他希望通过参与村志编纂,为教育引导青少年记住乡愁,增添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提供一部有益的乡土教材。
张锡昌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人,20多年如一日心系下一代,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而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傅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