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谱写“家庭辅导站”的赞歌
张渚镇目前有近50位老教师开办家庭辅导站,义务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的家长照看孩子、辅导功课。老教师家庭辅导站已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又一乐园。
耄耋之年仍然热心家庭辅导站工作
余富仙是善卷小学的退休教师,今年已83岁,她声音嘹亮,走路硬朗,家庭辅导站一办就是29年。她在退休前就边担任学校关工小组组长,边开始了家庭辅导站工作。起初辅导五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后来又指导学生练习书法。为了办好家庭辅导站,她已先后投入经费6000多元。
随着年纪攀高,子女担心母亲的身体,就有了“埋怨”的话,甚至有了“你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能做这些事呢”之类的冷言碎语。但余老师说:“我做老师一辈子,对学生有感情,与孩子们在一起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在她的坚持下,子女们也就不再反对了。去年她举办了为期10天的家庭辅导站暑期班,附近5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成为余老师家的“座上宾”。其间余老师还为孩子们讲述了张渚三位抗日英雄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们学习革命先辈的高尚精神,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住在附近的家长相信余老师,都愿意把孩子“送给”余老师。一些家长为了感谢余老师,这个送牛奶水果,那个送鸡蛋家禽,但都被余老师一一婉言谢绝。她觉得办好家庭辅导站,看到学生有进步,就是自己最大的乐趣!
她的家庭辅导站为家长解忧
黄珍娣是桃溪小学的退休教师,长年坚持办好家庭辅导站,受到家长们的欢迎。菜场一个卖鱼人家,因生意需要,夫妻俩起早贪黑,往往凌晨两三点就要出门,晚上八点多才到家。儿子无人看管,送到培训机构,一来二去,形成了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无论家长、老师如何管教,他就是不做。为了矫正儿子的不良习惯,母亲晚上常常陪着孩子做作业至11点,十分疲惫。黄老师的女儿也在菜场做生意,听到这个情况,就说:“送到我母亲那里去试试。”孩子来家里后,黄老师不急着让孩子做作业,而是与其诚恳交谈,了解孩子不做作业的原因。原来,在培训机构,学生做完作业之后,就立即会有一张新的练习卷“送过来”。因此孩子索性不做,免得有做不完的作业。了解情况后,黄老师就说:“你在我这里,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面的时间,随你做什么。玩飞行棋、看看书,都行!”孩子有些不相信:“真的吗?”黄老师坚定地说:“我不会骗你!”那天,孩子破天荒地在晚上8点前完成了作业。母亲来接孩子,得知孩子作业早已完成,非常高兴。黄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对其母亲说:“你孩子不蠢,还比较灵巧。你今天不仅要表扬他,还要到超市买点东西奖励他。”慢慢地,孩子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孩子家长十分高兴,特意在年末送来2000元表示感谢。黄老师说:“钱,我肯定不会收的。”黄老师每每讲到这个故事,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家庭辅导站不仅要辅导孩子学知识,更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
他的家庭辅导站用上了“云辅导”
桃溪中学老教师曹洪生,自小喜欢音乐,家里有两把二胡、一台钢琴。退休后,他利用家中这些资源,办起了家庭辅导站,专门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停课,商店停业,家庭辅导站教学活动也面临着考验。曹老师辅导的学生全是外来打工的农工子女,家长盼望曹老师能够利用长长的假期给予孩子辅导。曹老师想到现在电脑手机普及,很多人喜欢看抖音拍视频,于是他打起了电脑的主意,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在每周一二三下午两点为孩子们辅导。为提高辅导效果,他还专门花两千多元钱买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进行“直播”,美其名曰“云辅导”。
于是,疫情防控期间,曹老师的家庭辅导站没有“轮空”。但一直“云”也不行,有时还得面对面辅导。于是,到四五月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时,曹老师就开始了“一对一”的辅导。辅导站的四个孩子,分批逐个到曹老师家。老师与学生都戴着口罩,进行二胡与钢琴的练习。当孩子能够按准音阶,弹奏出简单的旋律,不仅孩子开心,家长也格外惊喜。作为外来打工人家,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能力为孩子报兴趣培训班。现在有了曹老师的家庭音乐辅导站,借助“云辅导”,为孩子们放飞美好生活的梦想打开了一扇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平安、健康、有意义地度过节假日,张渚镇的老教师们借助家庭辅导站的平台发挥余热,使孩子们离校后继续有人关爱、有人教育、有人监护。在家庭辅导站这片关爱阵地上,老教师们甘于奉献,默默耕耘,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蒋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