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明臣直 何忧不治 ——读《习近平讲故事》后感
·“书香溢晚霞”征文 ·
在“书香溢晚霞”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深有感触。书中记录了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干部学员开学典礼上,对领导干部所作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报告,其中讲了一个“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的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奉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投其所好,支持发动对外战争,深受隋炀帝的喜欢,最后间接导致隋朝灭亡。后来,裴矩率部降唐,从此像变了一个人,诤言直谏,敢于为唐太宗纠错。两个君主同一个臣,不同的表现。司马光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习总书记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强调说真话的“指挥棒”掌握在领导者手中,领导者只有敢于听真话,鼓励讲真话,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和胸怀,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诚恳态度,方能让说真话实话蔚然成风。
从古今朝代的更替,到当代发展的波折,都证明了领导集思广益、博采谏言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加强,言论更加自由,文化更加兴旺。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央更加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制订了一整套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的机制和措施。
一、建立民主决策的机制。
在党的领导下,各级人大政协对“一府二院”的监督职能得到了加强。
(一)、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必须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广泛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表决通过后才能实施。大会期间,还要广泛听取同级政协委员的意见。从而确保了政府施政建立在广泛的民主科学决策之上。
(二)、人民代表可以对政府提出罢免、责询、议案和意见建议。并明确规定了政府办理答复的时间,而且规定,办理答复意见必须要代表满意。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了代表权利的行使。
(三)、各级政府必须定期向同级人大和政协报告工作,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闭会期间可以随时视察、检查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
(四)、法律规定,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程、重要人事任免和财政预决算必须经过人大批准。
(五)、《代表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权利,明确了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无论对错,不受追责。从而保证代表可以不受拘束、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二、建立上下沟通的渠道。
各级政府为了认真贯彻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立高效、务实、科学的政府机关,又从五个方面建立了上下沟通的渠道。
(一)、建立“市长信箱”。线上“市长信箱”和线下“市长信箱”,让全社会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向政府市长反映自己的意见建议,从而保证了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参政权利。
(二)、建立“12345”网络平台。每一名群众都可以拨打12345电话,随时反映自己的想法、建议和意见,事后,政府部门必须办理、答复和反馈,从而帮助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大小问题,也帮助党委政府及时知道了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三)、建立“调研制度”。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常下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召开基层干群座谈会,广泛了解基层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对党委政府工作及政策的意见建议。建立领导干部结对村、企、贫困户制度,明确了领导干部走基层帮困助难的责任。
(四)、建立“接待制度”。各级政府都设立信访接待部门和接待窗口,把信访接待工作常态化。同时,还明确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 让每个公民、选民都有接触领导和人大代表、反映困难和问题的机会。
(五)、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为了强化政府、村、居委干部服务群众的效能,对自然村、居民点进行网格化划分,进行网格化管理,把镇村干部分工定点各网格,走村入户,走近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困难,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真正履行了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三、规范监督约束的纪律。
为了确保各级干部能够认真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各级党委及纪检部门制定了追责问责制度。建立“首问负责制”,明确:无论什么干部只要遇到群众反映问题,必须认真接待,积极帮助解决,不准推诿扯皮;建立“责任追究制”,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和答复的,接待群众态度恶劣的,进行问责和追责;建立“网格考核制”,对网格员工作进行考核和奖惩等等。
君明臣直,何忧不治。在党的英明领导下,通过反“四风”等一系列措施,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庸政懒政得到了大力整治,各级领导干部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虚心听取、恭敬尊重、积极采纳基层群众的意见,为广大普通民众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创造了机会、提供了渠道、激发了动力。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尊重科学,中国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纠正不了的失误。中国的发展必将更快、更好、更强。(周铁镇 杨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