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富民和”逐梦人
“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
在万石镇余庄村西塘桥自然村北侧西塘路边上有一块“水八仙基地”的路牌,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万石镇余庄村以1个家庭农场为平台,引进N个种植能手,辐射X个周边村民小组的富余劳动力,种植销售消费者喜爱的“水八仙”绿色农产品,从而鼓起了百姓钱包的成功实践。清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宋小刚一大早就来到“水八仙基地”上,看着西塘路东西两侧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荸荠、茨菇、莲藕,陶醉在“石富民和”美景之中。
这时,“水八仙基地”负责人高玉和正准备下田管理,宋小刚告诉他,经过村里与农户协调,又落实了200多亩地的流转手续,你准备扩大种植莲藕的设想就可以梦想成真啦!高玉和兴奋得握着宋小刚的手,连连道谢。
余庄村,于万石镇东北角,地处华东石材市场。多年来,村“两委班子”,瞄准江苏省华东石材市场发展壮大的大好机遇,鼓励支持村民参与石材市场经营,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依托运输、装璜、房屋、场地出租、餐饮等产业链,为市场周边村民每年增加近5000万元的经济收益,致富了一方百姓。万石国际石材城的建设,成为市场转型发展造福百姓的强大增长极,“石”成了福佑余庄百姓的压舱石。
尽管公路沿线、市场周边的农户以区位优势钱袋鼓起来了,但全村还有边远小组的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让这些村民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这成了“两委”班子的新课题,宋小刚更是将此常挂心头。在倾听群众呼声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求突破的方案。
2016年,余庄村注册成立了万石镇万伟家庭农场,引进了本镇兄弟村的一位谢姓农户,集中流转了该村以西塘桥自然村为主的周边4个村民小组的200多亩农田,开始种植荸荠、茨菇等被人们誉为“水八仙”的绿色水生食品。因缺乏种植管理技术,加上种植、管理、收割全部雇佣零工,当年结算下来效益无几,便打起了退堂鼓。初次探索的挫折没有使宋小刚止步,2017年下半年,宋小刚便物色引进了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的高玉和来接手,继续发展“水八仙”绿色水生食品,为方便经营发展,更名为万石镇凤梅家庭农场,由3户种植能手抱团负责种植经营,并常年聘用周边10多位富余劳动力帮忙管理。
2020年新年伊始,宋小刚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硬件设施投入,在宋家桥新建连栋大棚100亩,引进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投资兴业;创建荸荠、茨菇、丝瓜等绿色农产品特色品牌,打造“蔬香传家”乡土文旅品牌,增强“蔬菜基地”绿色高效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依托万石镇蔬菜产业园新上的冷库设施的便利,将“蔬菜基地”规模扩容到900亩,协调农户流转土地,发展茭白种植,使“水八仙”绿色水生食品系列化,不断推动绿色农产品种植经营规模,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水八仙”基地坐落于西塘桥自然村落,东西流向的西塘河穿村而过,南北向有黑色路面的村道西塘路贯通,交通便利。历史上此地以种植稻麦为主,现在依靠发展“水八仙”高效特色农业,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啦!
为了让富起来的村民乐享高品质生活,宋小刚书记心中一直在盘算提升村庄宜居度这件大事。为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余庄村“两委”班子以推进“一推三治五化”为契机,以村庄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投资150多万元,实施了村庄广场硬化、杂边隙地绿化、安装路灯亮化、污水主管道铺设、河道清淤和种植水生植物等实事工程项目,将上世纪70年代为方便拖拉机行驶而建造的5孔砖石小拱桥修葺一新,并增建了水泥平板桥,方便车辆进出。
静静流淌着的西塘河,似乎正在向人们诉说着今昔变迁。沿河岸新砌的青砖石花坛围栏内,上世纪50、60年代栽种的小树,现在长成了参天大树,新栽种的红梅、广玉兰树和花草点缀其间,更是吸引眼球。两岸河边整齐的木桩,就像列兵一样,坚守着防止水土流失而淤塞河道的岗位。清澈的河水中,小鱼欢快地游动着,有种鱼翔浅底的美感!
闲暇时间,村民常到健身广场上锻炼。村上的退休教师陆大爷说:“现在,村子里白天花繁叶茂,晚上有路灯高照,出行有黑色村道,河水清澈,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生活污水纳管处理……我们的品质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啊。”
现在的西塘,青砖小径,花草葱茏,鸟语阵阵,粉墙黛瓦,满目靓颜,美不胜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河畅,枕水乐居”的精彩西塘新画卷!(万石镇 卢俭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