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
肖健:不同的岗位一样在战斗 张胤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08-24
8月17日的午后,褪去了酷暑的燥热,气候显得较为宜人。在宜城街道华阳新村,今年93岁的肖健在家中正静静地翻阅着《传奇人生——我所知道的独臂将军廖政国》一书(如图)。对于肖健来说,廖政国将军的故事他早已耳熟能详,这本书也不知翻过多少遍,但每一次翻阅他都有不同的感悟。肖健说:“廖政国曾经是我的首长,每当拿起这本书,我就会想起过去的那段峥嵘岁月。”
肖健出生在江苏泰兴。“1940年,我还在老家的一所学校上初一,当时有新四军战士来到学校,讲述日本鬼子的种种暴行,并鼓励有志青年参加新四军。”尽管事情发生在70多年前,肖健仍记忆犹新。他回忆说,自己一直想加入新四军,把日本鬼子赶出家园。听了新四军战士的宣讲后,更加坚定了参军的决心。于是,肖健向学校负责人表达了自己想参军的想法,经审核,他和其他20多名同学一起被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培训。然而,去了没多久,肖健就因身体原因暂回老家休养。养病的日子里,肖健得知曾经的同学肖克强在新四军靖泰警卫团当营长,于是在1941年,肖健就找到了老同学,在他手下当了一名战士。
1941年底,靖泰警卫团被并入新四军主力部队,肖健也被调到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司令部警卫营,后该部队又被并入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廖政国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由于肖健读过书,有一定文化基础,他在文字记述、数字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被部队领导看中,安排他在部队后勤部门管理粮食供给工作。“起初,我还有点排斥待在后勤部门,因为我一直想着要上阵杀敌。”肖健说,每天跟着战友,奔波于不同地区的面粉加工点,然后做好各种隐蔽工作,将加工好的粮食送往前线部队,自己才逐渐意识到后勤部门的重要性,“战友们只有吃饱了,才会有力气冲锋陷阵。”
抗战期间,肖健尽管没能与日本鬼子正面交锋,但看到身边的战友或是牺牲,或是负伤,还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肖健说,1943年4月,发生在苏皖交界地带的一场战斗,让他至今难忘。“当时,部队接到了阻击敌人的任务,整整一天都在和敌人激烈交战,虽然最终完成了阻击任务,但部队也伤亡惨重。就在部队准备转移前,我在山脚下看到了一具具战友的遗体,心情格外沉重。”说到这,肖健停顿了片刻,眼眶中也泛起了泪花。
1945年,肖健所在部队在我市太华休整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接到了保卫湖州的任务。在此期间,部队的后方一直设在我市鲸塘一带。在宜兴的这段时间,部队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肖健说,当时他们正忙着为战士们准备过冬的棉衣,需要四处采购棉花。当地老百姓得知他们是新四军部队后,纷纷主动伸出援手,就连为战士量衣、制作等都由当地百姓帮忙完成,而每次在给部队运送物资时,当地百姓也是千方百计提供帮助。
抗战胜利后,肖健又相继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间,他还收获了爱情。肖健说:“我的妻子牟绮菲也参加了抗美援朝,当时她在医疗团做护理工作,我依旧还做‘老本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们在浙江宁波结了婚。196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了宜兴,在一家银行工作,妻子也跟着我来到这里。”这时,肖健的妻子牟绮菲走到他身边,指着放在桌上的一张照片说,去年他们刚刚过完“钻石婚”,还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牟绮菲说:“我和丈夫都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不管是战友牺牲的悲壮场景,还是与敌人殊死搏斗的一个个瞬间,我们都刻骨铭心。对于小辈,我们也时常和他们讲起70年前的抗战故事,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上一篇:蒋海根:犹忆抗战热血情 倪晶
下一篇:蒋才生:鬼子命丧他刺刀下 倪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