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
张兰华:从儿童团团长到地下党员 张云芳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5-09-06
9月1日上午,在宜城公园路一间简单整洁的屋子内,89岁的抗日老战士张兰华正静静地端详着几枚与抗战有关的纪念章(如图)。对于张兰华来说,这些都是她的“宝贝疙瘩”,平常总是珍藏在办公桌抽屉里。这些天,随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越来越近,她也看得越来越勤了。“这些都是国家给抗日老战士的荣誉。”老人双手抚摸着纪念章。
张兰华的老家在山东文登。1940年前后,一支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附近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开办学校、宣传抗日。当时,村民中流传的一些前方战场的抗日故事,让十多岁的张兰华热血沸腾。没过多久,武工队一位女队员找到张兰华,拍拍她的头问:“小妹妹,想不想去念书?”因家境贫寒,又看尽了战争年代百姓生活的困苦,所以一听到可以免费念书,欣喜的张兰华蹦蹦跳跳着跟女队员走了。
虽然身体弱小,但张兰华是个十足的“女汉子”。因勇敢、活跃又机灵,她一下子被武工队挑中,让她担任儿童团团长,带领村里的十几名孩子,以上学等为掩护,承担侦察敌情、站岗放哨、宣传抗日等任务。张兰华说,她当时所在的村庄叫楚岘村,是个有着300多户人家的山村,离他们村庄10多公里路就有日军的据点。所以,她经常带领小伙伴们到村口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有日本鬼子来扫荡,就立刻冲回去报信,带着村民躲进大山里。直到鬼子离开,他们才敢出来。“鬼子一进村,就是烧杀抢掠,甚至用刺刀直接杀人,我父亲就差一点在家门口被刺死。”在当儿童团团长的岁月里,张兰华亲眼见证了日本鬼子的万恶行径,心中对他们满怀恨意,一心想把日寇赶出去。
由于表现优秀,1944年,武工队准备将张兰华发展成地下党员。“地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让外人知道身份,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张兰华回忆说,那段时间,白天她继续上课,晚上就偷偷地跑去参加学习培训。为不被他人发现,要选择隐蔽的活动场所,有时一个晚上既要翻山,又要过河,来回要走10多公里路。看着张兰华每天跑进跑出,她的父母亲开始反对。女孩子不好好念书,晚上跑出去干什么?面对父母的质问,张兰华不肯透露分毫,最终还是武工队一名女队员上门做工作,证明张兰华是在帮老百姓做好事,她父母才放心。为了做好地下工作,张兰华的家也成为地下党员们临时的活动点。由于十分谨慎,张兰华地下党员的身份一直到很多年后才被家人和朋友知晓。
1944年6月,张兰华正式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担任妇女队长。一方面,她和其他同志在村里发放材料、宣传抗日,组织群众为八路军筹军粮、做军鞋;另一方面,她跟着男民兵埋地雷、练步枪,只要是男民兵做的,她也都敢跟着上。抗战岁月里,虽然没能面对面地杀敌灭寇,但张兰华的工作依然时时刻刻面临着危险。有一次,她跟着十多名民兵出去埋地雷,刚埋好准备撤离时,一位队员因不小心扯到引线,引爆了地雷。眼看着同伴牺牲,张兰华更坚定了要与日本鬼子抗争到底的决心。
抗战胜利后,张兰华继续留在文登,从事妇女工作,直到1949年,才跟着部队南下。之后的许多年,她在南京、金坛等地工作过,1961年被分配到宜兴,先后在当时的商业局、民政
局从事人事工作。如今,选择在宜兴安度晚年的张兰华生活格外简单,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看报。在她卧室里,放满了《大江南北》《银潮》《宜兴日报》等图书报刊,每天她都会戴上老花眼镜看上一会。“我特别喜欢看关于战争素材的报道,每次看都会想起以前的岁月。”张兰华说,以前的艰苦岁月真的不容易,她希望后辈们都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蒋才生:鬼子命丧他刺刀下 倪晶
下一篇:理发琐事引发的回忆 石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