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 追忆往昔
追忆往昔

陇县烧鸡 江海良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18-06-11

  新近老战友聚会,免不了说起美味佳肴,感叹时下无可口诱人食品。忽一日,凌晨醒来,再不能眠,浮想连篇,勾起往昔在大西北当兵时的记忆,其情其景呈现眼前,愰若昨日,顿觉心头一热。

  那时常坐由上海——乌鲁木齐的54次特快列车。当时,要买一张对号入座的车票非常不易,若想买得一张卧铺票就如上天摘星揽月。每年一次的假期,如同长途跋涉,挤在车厢里能有一席安身之地就已心满意足。记得一年春节刚过,假满返回部队,车门根本挤不进去,在送站兄长的协助下,好不容易才只身挤上车去,行李从车窗递了进去。从常州至宝鸡特快也要28个小时,沿途一直没有找到座位,整整站了28个小时,现在说给年轻人听,他们也许根本不信,但这就是那时社会生活的缩影。

  沿陇海线一路向西,沿途停靠站台上、铁路两边总有些挎着篮子兜售地方土产的小贩。镇江的香醋、南京的桂花盐水鸭、安徽符离集的烧鸡、河南灵宝是又甜又脆的苹果,过潼关到华阴临潼界有红彤彤的火晶柿子和玛瑙般的石榴,八百里秦川最后一站便是宝鸡站。宝鸡乃古时陈仓,史传唐玄宗落难在此脱险还生,金口玉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县更名为宝鸡县,陈仓山也称鸡峰山。站台上卖的最火的便是烧鸡。其实,乘客在宝鸡爱买烧鸡全因地名所误,真正出名的烧鸡并非在宝鸡。

  全国真正出名的烧鸡,我所知道的就有河南道口烧鸡、山东德州扒鸡、东北沟帮子烧鸡、安徽符离集烧鸡等闻名遐迩。

  从宝鸡换乘公交车,经千阳到陇县,虽然距离只有80多公里,但从早上6.30发车,到中午11.30才能到站。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听着汽车吃力地发出的轰鸣声,闻着车厢里那股呛人的土烟味,那种期盼早点到站的心情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陕西陇县,自古是陕甘宁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关山脚下,迁水河畔,这隐没川道的边城小县除了在军用地图上标注为上援边关,下扼秦川腹地的战略要塞,因偏于一隅,极少进入公众视野,单从县名看,多数人还以为是地处甘肃某地。县城不大,一条大街东西贯通,中间一个十字路口,往南向北不出五十米就是庄稼地。一个供销社,一个土特产公司,一个电影院,一个照相馆,是全城最热闹繁华的地方,组成了县城的轮廓。

  不过,陇县烧鸡却声名远播,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南往宝鸡,北去平凉过往的客人都要捎带一、两只烧鸡,或自己旅途享用,或回去馈赠亲友。当年,我们团部营门正对面,在那小巷尽头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老妪,人们背地里叫她“烧鸡老太婆”。据说这老太太的身世离奇,早年误入青楼,后被一商人相中拿钱为其赎身,纳为妻。想必这“烧鸡老太婆”当年也有几分姿色,否则也不会搏的有钱人的青睐,化大价钱为其赎身。可惜好景不长,男人因生意败落早亡,生活难以为计,她便以卖烧鸡为生,直至当下。这老太晌午杀鸡下锅,适时再放入胗肝和内脏,大功告成就等食客前来选购,黄昏时分如有余货,便挑着担子,扭着屁股,一步三摇的去城关卖了。老太太小本经营,老实本分,童叟无欺,每日杀固定数量的鸡,卖完即收摊回家,货品稳定,口碑有佳,从无贪多求大之想。她做烧鸡,就在屋前搭一茅棚,在烟熏火燎成黑褐色的茅棚里、土灶上架一口生铁大锅,锅中老汤因炊火几十年不曾间断已成浆状,捞出的鸡热气腾腾,黄里透红,飘香四溢,远近闻名。营区内许多没有牵挂的年轻军官,每逢假日或有同乡好友来访,便登门购买,一只烧鸡不论大小,一律一块五毛钱便可用报纸包回,最添上一个午餐肉、四鲜烤麸、沙丁鱼罐头,足够三五好友饱餐一顿,彼时以为这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其时,我在司令部保密室当保密员,邓建强在后勤部军需股仓库当管理员,每当周六晚上,我们就从“烧鸡老太婆”那买来一只烧鸡,来一瓶泸州老窖三曲,两人用刷牙缸子一人一半,从不推让。美酒佳肴,战友同乡,笑谈营区轶事,互诉故乡眷恋,品酒、品味、品人生;谈情、谈家、谈军营。此情此景铭刻于心!

  再说那“烧鸡老太婆”,据说忽有一日,有客商上门,要买老太太大铁锅中的老汤,开价万余,也有人说两万,反正是那时候的天价。没想到这老太太断然回绝,称:多少钱也不卖!这锅汤是给女儿陪嫁用的。老太太膝下无子,据说这女子娃也是抱养的,正在上中学,高高的个子,胖乎乎,一脸老实相。这“烧鸡老太婆”既能经营,又能持家,甚是俭朴,积蓄颇丰,生怕钱财外露,挣的钱从不存银行,就藏在那睡觉的炕席下。若干年后,翻开细看,钱币都成焦黄,一拿都成碎片,成了残币,虽经银行核查兑换,但还是损失不小,懊恼之及,一人偷偷哭了几日。

  1983年,我调往上级机关,部队也调防宁夏石嘴山,再也没去过陇县。从此以后,就没有听到“烧鸡老太婆”往后的故事了。一晃三十多年过去,这老人是否健在?那女子娃想必也是早为人妻,生儿育女了吧。那锅老汤也不知何人传承,炊火依在?

烧鸡现已不再是稀奇之物,但烹制的文化依然是可圈可点。有词为证:菊有幽芳,枣有灵黄,明月小院有厨房。把鲜活料,兑药材汤。看灶火红,大厨累,二厨忙。老辈功夫,后代传扬。道汁奇浓,色奇美,味奇香!

  而今,当我们围坐餐桌,看着这满桌美味佳肴,端着这高脚酒杯,说着那过去现在,还能否想起那陇县烧鸡,想起那“烧鸡老太婆”?

登大雅之堂须不忘茅屋,品山珍海味当细思麸糠!

上一篇:陇县往事 江海良
下一篇:澳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