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园地
活动园地

16本用稿剪贴本见证小康路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日期:2020-09-30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就爱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一篇篇新闻故事,记录着身边许多感人事迹,一篇篇新闻特写,记载着各行各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已有六千多篇新闻稿件,分别被全国59家报纸、19家杂志、9家电视台录用。我将这些录用稿件,用8开纸剪贴装订成16本剪贴本,一直珍藏着。当我闲时重读,回味无穷。从这几千篇稿件中,见证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时代、共奔小康路的历程。如:1997年8月26日《宜兴日报》刊登的消息《陈洪生进“城”》。该消息报道了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脑子活络的农民陈洪生在家里搞起了家庭副业。他从城里购回了一台织尼龙衣裤的横式编织机,利用农闲时节,与妻子一道编织尼龙衣裤,到市场上出售。生意越做越兴旺,最后,他将上百件尼龙衣裤远销到安徽、河北等地,积下“第一桶金”。后来,他到和桥镇买了商品房,又在和桥镇的镇郊征地,办起了通讯器材厂,两个女儿也来到镇上读书,全家人的生活,真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么美好的生活,陈洪生一家连做梦都想不到。《陈洪生进“城”》这篇文章,当时在广大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又如1998年3月12日《江苏科技报》刊登的篇文章,《黄时雨种菜致富》,讲述了和建大队村民黄时雨种菜致富的新闻小故事,介绍了黄时雨在自家的自留地上搞起了蔬菜大棚,他在蔬菜大棚里种植各种蔬菜瓜果,一年四季,将种植的蔬菜挑往和桥农贸市场。每天,只要将蔬菜担子往菜场里一搁下,便引得许多消费者前来他的菜担前,争抢收购新鲜蔬菜。每天出售的蔬菜让黄时雨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1990年11月20日《无锡日报》刊登了我写的《七旬农民交售爱国粮的情怀》。说的是,当年中央决定免征“皇粮国税”后,前谢村村民周福宝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在致富的道路上,没想到党中央又为种田人免交征购粮。我们农民怎样来报答党中央的恩情呢?只有把丰收的稻谷晒干扬净,把最好的稻谷卖给国家,供应城里人,尽一点爱心!”村民走上致富路,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前两年,我的录用稿剪贴本被宜兴市档案馆(现为宜兴市档案史志馆)领导知道后,特地登门拜访,要把它们收藏到馆里,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历史进程的最好佐证。

说实在话,当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舍不得的感觉,后来,登门的蒋宁鹏馆长吩咐工作人员,将这16本剪贴本上的所有稿件,一篇篇地进行扫描装订成同样的剪贴本给我,并为我颁发收藏证书。与此同时,他们把我的原件收藏到馆内,供人展览阅读。2018年12月,无锡市档案局(馆)表彰奖励了我,授予我《最美家庭档案——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奖牌一尊。(和桥镇 朱斌培)


上一篇:珍藏的记忆 ——写在下乡插队五十六周年之际
下一篇:汛情忆事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