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忆事随想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但想起防汛抗洪的往事,那段风雨生活仍铭记于心。
66年前,我参加水利工作不久,适遇洪灾,由省水利厅派往当时武进县的小河区参加防汛抗洪工作,身带雨衣、高靴、手电三样东西,匆匆离开南京,前往报到。一到当地,只见水汪汪的一片。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破败不堪的水利工程不堪入目,江港堤建得又矮又狭,根本不能承受洪水的考验。当地水文、地形图等有用的资料无处可觅,要确定防汛材料、工程量的多少,只能靠自己的步幅多少、根据群众指认的水位线去目测估算。
当地干部十分尊重技术干部,不折不扣地听从指挥,纪律也是十分严明,公、检、法三部门的干部也到达现场惩治不法分子和惰政的干部。还记得我在小河区的一名助理,他是区里负责农业生产的最高干部,因为新婚妻子前来探视而疏忽了职责,那天下午乌云散去、出了太阳,到半夜大雨倾盆,可他未及时反应,导致三千方的圩堤决口被淹,第二天早晨即被执法人员带走。
我们到基层要遵守“三同”规定,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我在吃饭时,一碗饭吃到一半,头一歪就睡着了,一对夫妇不顾当地结婚未满月的新房不准陌生人进入的风俗习惯,把我扶进了新房,使我能够不受打扰地好好睡了一觉。
当地群众对于防汛抗洪也是十分支持。当时的防汛器材,特别是桩木不够,需要拆民房的木料充抵。说拆就拆,群众不说一句怨言。教师、医务人员等也主动参加防洪。当地用于铲土的铁锹,大约有15公分宽、50公分长,锹与木柄之间,有一个木疙瘩,可用脚踩下挖泥,一锹泥足有四、五十斤。那些 “三门”干部、医生、护士,就是指离开家门,走出校门,进入单位门而无社会实践的同志们,几乎没有经历过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当时的运土工具十分缺乏,运土只能靠双手抱娃娃那样接送。那些医生、护士来时白大褂、花衣裙,不一会就变成了泥水衣。尽管艰苦,却没人叫苦,劳动中还洋溢着欢声笑语。每每想起这段回忆,那颗年轻热诚的心便重新回到了我的胸膛。
今年,我市遭遇大洪水却并无大灾。今年梅雨季,不仅时间长,而且降雨量大,加上上游大量客水入境,南京段水位达历史极值,太湖连续9天超保证水位。全市干群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打赢了防汛抗灾这场硬仗,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靠坚固的水利设施,高效的防汛机制和数以万计的“铁脚板”,守护着河湖堤坝的安全,交出了大洪无大灾的满意答卷。汛期的安全保障在于坚固的堤防、连通的水系、系统化的思维和科学的应对。洪水顺畅入海,百姓平安生活。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加大投入,始终将治水放在突出的位置,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了防洪挡潮、除涝、调水、灌溉、防渍的水利工程体系。
在防汛抗洪一线,我市水利青年们闻汛而动,全力奋战,立足岗位,奋力而为,用破浪前行的青春身影,筑牢了防汛的“青春堤坝”,就如同我们当年一般怀惴着赤子之情、书写了热血青春。我要为当年的我们和现在的他们一起点个赞,我要为市委、市政府全心全意为群众点个赞,我要为领导我们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点个赞!(市水利局 周松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