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奔小康 农民圆梦想 ——讲述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
我出生于丁蜀镇原张泽公社双庙村的农民家庭,亲历、参与和受益于家乡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见证农民实现了小康社会的梦想。
喜看家乡十大变化:
环境面貌变。我从小居住在蜀山北侧的小村庄,居住面积约3亩地。在上世纪70年代,小村内居住15户、100余人,其中6户茅草房、9户古老的平瓦房,人均居住面积约6-7平方米,有1.2亩泥地晒谷场,饮用水来自一条不流畅的小河浜,出门走的是小田埂,交通运输靠两艘3吨的水泥船。随着建设高铁轨道的契机到来,整个小村搬进新小区,家家住上建筑面积198平方米的新楼房,户户门前水泥场,出门黑色路面,交通有车辆,夜间有路灯,门前有绿化,饮有横山水。长者叙旧总说,想不到我们这个穷村会有今天这般新景象。
生活条件变。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组农户大多是超支,90年代人均年收入达3000多元,现人均6-7万元。今昔对比,过去求温饱,现要讲营养;过去出门步行,现有私家车;过去生活只求过得去,现要讲质量;过去稀罕万元户,现上百万元存款不稀奇,多的超千万元。家庭设施方面,过去农户一般只有1-2张床,好的有组柜,差的衣服只能装进蛇皮袋,文化生活单调,一户一只纸盒喇叭,听听革命歌曲、样板戏,穿的是补丁加补丁,吃的是闲时稀、忙季干,粮食不够山芋丝凑,生活非常艰苦。如今农户吃穿不愁,家中有沙发、衣柜、洗衣机、燃气灶、空调、冰箱、电视,出门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
思想观念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自主经营,多产多收,改变了农民长期吃大锅饭的旧习,充分调动了积极性,结束了过去农民要借粮、缺钱要贷款的历史,农民思想由原来不愿务农转变为乐意务农。许多农民说,共产党政策真好,现在种田不但免税还有粮补,吃粮充足、余粮可发展禽畜,闲时可经商创收,农民思想观念从传统转向现代。
经营方式变。农村改革开放为农民营造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农民从原来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殖业,进厂务工,外出经商、办厂。就我队而言,有2户办厂、3户经商、2户种养殖专业户,其他都有进厂务工,为家庭创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劳力投向变。就我队而言,原有40多名男女劳动力,集体化经营时期,长年忙于127亩地耕作。农村改革后,随着免耕法和机械化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农民种田只需忙季突击一周,闲时起早带晚抓管理,80%的劳动力转向了经济创收,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人文素质变。上世纪70年代,我队最高文化程度是小学四年级,多数是文盲。在过去的50多年中,培养了8名大学生,普及了初、高中文化。过去交流中经常听到的是土话粗话,现在是彬彬有礼、讲文明、讲文化,人员素质提高,逐步跟上新时代。随着人文素质提升,队里的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和睦,民风村风家风都变好了。
经济发展变。我所处张泽公社在上世纪70年代仅有耐火、农机、竹筷、砖瓦四家企业,到2000年发展到40多家,销售额从不足千万元上升到超亿元,乡财政收入从原来300多万元上升到2360万元。随着乡村工业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新建了卫生院、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开发了小集镇建设。
抗灾能力变。我村处于低洼圩区,在吴淞水位3.8米以上就会受涝。记得在上世纪60-70年代,经常遇到洪涝灾害,村庄受涝、农田受淹。在政府高度重视下,逐年兴修水利工程后,我家乡多年来旱涝保收,农民安居乐业。
社会保障变。政府实施了科技扶贫、安排就业、特困低保、孤独老人五保、因病因灾救助、残疾人保障、困难学生捐助等一系列举措,做到保障弱势群体一户不落。现在农村再也没有因家庭贫困导致学生失学、孤独老人担忧养老、因病致贫、重病不治等现象。
干群关系变。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乡村干部由原来忙于安排生产计划、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处理借粮、物资分配、安排就业等事务转向协调指导各项事务,由原指令型转变为服务型,减少了原来农民经常求助乡村干部审批事项而产生的矛盾,真真切切融洽了干群关系。
70年来,我的家乡与其他农村区域一样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巨变,8亿农民能迈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人深思,今天的幸福来自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决策,动力是改革开放,杠杆是中央调整农村政策,发力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决定,举措是改变生产关系后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的积极性。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体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一心为民谋福祉的真实写照。8亿农民共同富裕是民富国强的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根基,这是中华发展史上的又一伟大、辉煌的一页。小康社会的实现表明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合国情、合乎民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小康社会的阳光温暖全国人民心窝,激起了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只要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合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丁蜀镇 潘洪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