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记忆 ——写在下乡插队五十六周年之际
前些日子很多朋友来电:9月14日是我们知青下乡插队56周年纪念日,能否组织我们这些老知青聚一聚?你是我们大队的知青大组组长,望能帮助召集一下。是啊,转眼50多年过去了,当年我们这些朝气逢勃、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转眼已成了爷爷奶奶。在善卷这片曾经贫脊的土地上,我们这批知青整整奋斗了十五个年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1964年9月14日,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大幅标语下和热闹喧天的锣鼓声中,张渚镇109位知识青年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程。当时我刚高中毕业,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志雄心赶上了这第一趟列车。我们西街居委二十八位知青被安排在善卷公社黄墅大队从东到西相距三里地的7个生产队。我和纪农、盘堂三人分在西黄墅生产队。
刚到农村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住房,我们只能暂时借住在贫下中农家里。西黄墅队是大队较好的地段,但大部分农民仍是住着土墙砌成的草房。秋收秋种接近尾声时,队长安排为我们建房。老黄、小吕和我们三个知青组成了最基本的施工队,先是拉绳用石灰粉放样,接着是挖墙基、埋石脚(排墙基),第三天老黄从邻队借来了土墙板(农村一种打泥土墙的模板),我们忙着挖土、挑土、倒入模板,然后大家拿一根木棍用力搡土,倒一层搡一层,把土夯紧夯实。下午上工时,老黄扛来了一捆镰刀柄般粗细的树枝,周围还翘着许多三四寸长的丫枝,他交待我们每板土墙放一根。开始我还有些不解,但很快就省悟过来,这不就像浇注混凝土时放入钢筋吗?一根树枝将会大大增强土墙的韧性、抗压性。我开始感悟到贫下中农的聪明才智,体会到实践中处处是知识。
就这样,一板挨着一板,一层压着一层,我们起早摸黑干了近十天,墙的主体完成了。接着上梁、封顶、盖草、上门、开窗……半个月不到,一幢新茅草房落成了。房子共三间,东边两间为我们知青的生活用房,西边一间则是牛棚,中间用土墙砌的半墙隔开。进屋那天,许多社员前来祝贺,有的还送来了面条,老黄还特地买来了三个炮仗、一幅带轴的对联,并帮我们挂在墙上。上联是“新屋落成高耸云际”,下联是“发展生产百业俱新”。我想“高耸云际”谈不上,屋檐才一人一手高 ,“发展生产” 倒是必须的。
知青农村生活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什么苦我们都不怕,什么困难都没有吓倒我们,我们凭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凭着一股蓬勃的朝气挺过来了。
在生产队,我们什么农活都学,什么农活都干,挑担、锄地、拔秧、种田、开沟、筑埂、上山砍柴、下河罱泥(捞取河底淤泥用作肥料)……风里雨里泥里水里,真是“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天蒙蒙亮我们就得起床,早饭刚吃好,上工的哨子就响了。中午时间更紧,上午收工回家匆匆淘米做饭,基本上不烧菜,实际上也没有菜可烧,长年吃的咸菜、酱板、萝卜干。由于繁重的劳动和缺乏必要的营养,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社员们看到我们这样辛苦还坚持每天出勤,无不表示敬佩,常邀请我们去做客。在劳作之余,我也常常去各家串门,相互之间无所不谈,这时我们已经不分彼此。
初冬的一天,队长告诉我:明天要车“双古潭”,每户派一个劳动力,共十二人,分成两组,轮流上车。我们三个知青谁都没有车过水,纪农、盘堂脸有难色,我只能自告奋勇。农活和其他手艺一样,很难说清难易,只怕不肯学,不怕学不会。刚上水车,我有些摸不着门路,老是“吊田鸡”(踩空档),但很快就适应了。几个轮回后,俨然像个车水的老手了。夜晚,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倾泻在田野上,远处葛山绵延一片墨色,近处隐约可见麦苗的新绿。“一个子一呀,一个子二……”数双的声音清脆又高亢,划破夜空传得很远很远。我闭上眼睛,躺在松软的稻草堆上,细细地品味着,从来没有觉得如此悦耳,这高音比起才旦卓玛毫不逊色。第二天,车水继续,大龙车已经捞不到深潭里的水了,有人抬来了一台手摇水车,说要拨坨,就是把潭底的水拨上一茬,再由大龙车抽上来。经过一天一夜的劳作,疲劳和困倦不时地袭来,我几乎睁不开眼睛,一下水车就倒在稻草堆上睡着了,但很快又被社员们叫醒,又轮到上车了。如果这时有人问我,什么是幸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苹果碰鼻头”还是“土豆烧牛肉”?我会肯定地说,都不是,只有睡觉最幸福,幸福就这么简单。两天两夜的连续劳作,别的社员都有家人轮换,而我只能孤军奋斗。我实在太疲倦了,以至“双古潭”水被车干后社员们捉鱼、分鱼的喜悦都未能分享。
下乡后的第一年,我做了三百五十多工,出勤三百多天,年终分红72块5角,成了全队最大的进钱户。第二年,我作为善卷公社知青代表出席了宜兴县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几年前,我们全家去了一趟黄墅。记忆中东倒西歪的老屋和坎坷曲折的石子路早已不见踪影,平坦宽敞的柏油路从村中穿过,公路两旁黄瓦白墙、新楼幢幢、绿树婆娑、鸟语花香,到处一片美丽乡村的新景象。黄墅,被掩隐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在村里,我们拜访了当年朝夕相处的乡亲们,邻队的许多朋友也相拥而来,当年的小青年,现在也成了儿孙绕膝的爷爷奶奶。在欢声中,我们忆苦思甜,在笑语中,我们展望未来。许多小朋友围着我们,“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墅,我们的第二故乡,您将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你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市老干部大学 周浩祥)